

学术动态
学术活动
“文明互鉴与古今对话”学术研讨会纪要
2024-06-01
来源:中国外国文学学会

2024年5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明互鉴与古今对话”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系列研讨会之一,本次会议坚持“两个结合”,围绕文明互鉴与世界文学、全球史视域中的文明对话、古典德性的现代语境、经典翻译与文明对话等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一、文明互鉴与世界文学
不论是近代的西学东渐还是今天的文明互鉴,经典作品作为文明的重要承载物,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梁展研究员从法国著名地理学家埃里泽·拉克吕(Élisée Reclus)对中欧文明之间关系的思考切入,回顾了中华文明在接触和学习西方文明的历程,无论是以儒学吸纳西学、西学自立、或是以西学阐释传统,再造新文明的过程,中国的外文学科以翻译、研究、反思、批判和汲取西方文明的养料为己任,肩负着再造中国现代文明和重塑新的文明主体的崇高使命。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张翔教授从古代中欧文化交流的相关历史出发,结合文化创造力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中华文明以自我为主体、组合并消化外来要素的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陈雷研究员以英国文学《坎特伯雷故事集》和《贝奥武甫》为例,指出研习文明源头阶段的作品对于了解和借鉴不同文明的重要意义。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陈戎女教授通过介绍古希腊悲剧的百年汉译史,展示了外国古典文学翻译在文明互鉴尤其是形成对其他文明更加深刻和有弹性的主体认知方面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冯庆副教授梳理了世界文学研究背后的学术观念和哲学意识的变迁,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文明互鉴的视野对当今学术研究和思考的指导和启发。

会议现场
二、全球史视域中的文明对话
随着世界诸民族交流的日益密切,如何看待其他文明、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有效交流成为无法忽视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李永平研究员通过介绍格奥尔格·福斯特(Georg Forster)的生平、尤其是他的环球探险经历和跨文化经典作品《环游世界》,阐释了他关于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视角的融合、语言与翻译等问题的思考与看法,以及这些问题和观点对不同民族的交流和文明互鉴方面的启发。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章永乐副教授以福泽谕吉的文明观引入如何认识资本主义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这一问题,并结合20世纪的世界历史检讨西方国家的相关尝试及其后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傅正助理研究员从当前全球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趋势入手,通过引述中西文明比较的历史事例,提出了如何重述世界史以及世界史中的中华文明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姚啸宇讲师以黑格尔、雅斯贝尔斯和沃格林为例,分析了三种看待不同文明的视角,表明文明对话与文明比较的尺度问题对于相关实践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贺晴川讲师通过回顾文明一词的含义从古典到现代所发生的变化,指出现代文明观的历史性特点及其造成的后果,和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而要回答的哲学问题。
三、古典德性的现代语境
作为古代伦理与政治秩序的关键概念,德性在现代语境中的复杂角色体现了文明的演变。北京大学哲学系李猛教授基于现代文学作品以及伦理、政治思想中的相关讨论,指出虽然德性的意涵和地位均已发生变化,但它不仅没有退出现代语境,还成为能够反映现代与古代持续对话的概念。不过在现代制度中心的背景下,德性作为描述个人品质与性格的话语被自我问题取代。古典德性在现代语境中的延续与改变,对于理解古今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王文华教授以三个与德性相关的中外事例为语境,表明德性的意涵在不同时代或文明中可能会存在差异,因此文明对话和文明比较都需要以谨慎的态度对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何博超研究员通过对比义务论等现代伦理学,从关注对象、教育观念、权威问题等方面阐述了德性伦理学在现代语境下所带来的启示以及所要面临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娄林副教授以柏拉图《泰阿泰德篇》围绕知识的对话和《礼记·儒行篇》的接受史为例,探讨古典智慧与德性会如何面对具有现代属性的挑战。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庞亮助理教授通过引述卢梭对中国音乐的欣赏和霍布斯的自然法、主权者教育理论,考察了现代思想家对古典资源的处理以及德性与现代政治的关系。

会议现场
四、经典翻译与文明对话
经典著作的翻译对于了解其他文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谷裕教授通过分享翻译《浮士德》的心得,提出经典翻译要与研究相结合,要用与它相匹配的中文的语言和风格。为此,译者不但需要了解作品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清楚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基本观点,还要熟悉作品的文学特征,积累丰富中文的表达。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品,并以相匹配的中文表达出来。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闵雪飞副教授认为文明互鉴还需要包含全球南方的视角。葡语作为一种全球南方的语言,推进葡语经典作品的翻译有助于促进全球南方国家直接的文明对话。北京大学第二外国语学院希腊研究中心黄薇薇教授结合翻译与教学实践,介绍了古希腊经典汉译曾面临的困难,以及古传经典中的寓言传统,印证经典译介在文明阐释和导向方面的作用。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颜荻讲师从人工智能对翻译的冲击入手,讨论了译者在处理语言、文本、评注和阐释等方面的优势,以及经典翻译在当代中国的定位和选择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贺方婴研究员认为经典翻译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助于吸收和融合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就此而言,经典翻译总是与文明的自我塑造、自我更新紧密相连。
本次研讨会的举行,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明互鉴的研究和探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